
海报新闻记者 赵鹏程 德州报道实盘杠杆配资
11月5日上午,2025“沿着黄河遇见海”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齐鲁棉花博物馆。
走进博物馆,仿佛步入一部厚重的棉花史诗,从古老的纺车、织布机到早期的轧花器械,一件件展品清晰地勾勒出纺织技艺的演进轨迹。馆内特别复原的传统纺织作坊,展示了从棉花到布匹的全过程——植棉、采棉、弹棉、纺线、织造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。这里不仅记载了黄河地区如何成为举足轻重的“白金”产区,更通过丰富的民间织品收藏,展现了传统纺织技艺的独特魅力,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到棉花如何从一株植物,通过纺织的魔法,蜕变成温暖人间的衣裳。
在山东鑫瑞娜家纺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纺织园区内,智能化吊挂流水线高速运转,依托自主研发的3S纯棉舒化技术以及省级智能制造场景认证,该技术打破了传统棉花被不可水洗的行业痛点,实现了“原料—半成品—成品”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。同时,配套全电脑高精度绗缝机、自动成卷机、棉胎加工定型装置等300余台套先进设备,覆盖棉花梳理、铺网、装套、绗缝、检针、灭菌等全流程。每条流水线通过悬挂式吊架连接各工位,形成闭环传输系统,支持中高端纯棉床品的高效生产,年产可达100万套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产业链正在向高端服装和家纺产品延伸。当地企业建立了完整的设计研发体系,从纱线到成品,从面料到时尚,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正在崛起。以往主要供应原料的棉花产地,如今能够生产出媲美国际品质的床品、毛巾、家居服饰等高附加值产品。同时,对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也更加深入,棉短绒被转化为高档纺织原料,棉籽被提炼成优质食用油和蛋白饲料,形成了一棵棉花全身是宝的循环经济模式。
这座博物馆如同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从博物馆里古老的棉籽,到生产线上崭新的智能纺织品,齐鲁大地的棉花故事,正如同奔流不息的黄河,在传承与创新中奔向更为广阔的经济蓝海。
热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